如果都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培养学生,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了川大的气质、川大的味道和川大的烙印。
如果从这一传统教育目标看,我国的学术型博士数量已经够用,没有那么多学术职位提供给学术型博士。另一方面,通过适度扩大规模,也可以迫使一些博士毕业生降低就业重心,到中小型企业和一般地方高校就业,到相对偏远、落后的城镇甚至农村去创业。
人必须有能力在一生几次更改其从事的领域,这种足以使学生转换职业的可迁移能力培养才是我们应该迫切关注的。把地区的均衡发展纳入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授权标准,有人或许认为这样会冲淡对学术质量的要求。以论文为导向、跟风式研究与关注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的需要背道而驰。北京大学教授陈晓宇曾做过我国35所A类一流大学(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为其他著名大学培养博士师资情况排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事实上是在向管理要质量,所有博士教育改革几乎都集中在管理领域,比如相关主管部门要求的匿名博士论文抽检平台,通过匿名方式找三个评审专家,只要有一人不认可博士论文,就彻底否定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彻底否定了答辩专家的专业性鉴定。
过去一流大学曾先后办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教育以及专业硕士教育,实践证明并不很成功,反倒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得不错。就专业发展而言,要有长期规划,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分别设定好基础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什么城市最受欢迎呢?一般有三个视角,即经济视角、文化视角和行政级别的视角。
相反,一些大学,地处经济落后地区,进了大学门,就知道未来不在当地就业。到艰苦的地方读书,磨炼自己,虽不失为一条励志的道路,但家长们未必认可。校友多且影响力大,有助于考生未来的发展。好的大学,可能在一个经济发达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但也有很多特例。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选择志愿,也要学会另辟蹊径,走不同的道路,可能有柳暗花明。
城市与大学不相匹配的现象,不仅我国有,外国也有很多。第二,要选择一些出国氛围比较浓厚的城市。所以,即便不是很好的城市,如果大学校友很厉害,也是可以考虑的。因此,大学与城市,有匹配处,也有不匹配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人为地加以对立。
比如性格相对细腻的同学可以去比较粗犷的地区学习,而文化相对粗犷的考生,可选择去比较文化细腻的地区去学习。所以,为了上一个有实力的大学,就不得不另辟蹊径了。对于这些同学,选择城市要重点考虑两点:第一是找自己的特长,很多同学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方面都很强。举两个例子,如果您心仪的是汽车制造相关专业,那么你可以考虑吉林大学的汽车工程学院。
当然,大学是不是有历史,名牌大学有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这里是汽车制造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符合人才多且校友影响力大的道理。
一个建议是:寻找特色更强或者迥异的文化中锤炼自己。实话实说,除了双一流建设大学以外,其他高校的实力和条件,本质差别不是很大,如果说有差别,多体现在就业的机会方面。
对一些家长来说,地级市的大学,不如省城的,而省城的不如北京或上海。因为做大事业者,就需要有朋友、合作者,大学校友和同学,就是天然的合作资源。随着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多的西部大学,开始提速发展,将眼光放到西部或西部大学,有可能挖到真正的富矿。发展势头很猛的学校要多关注。如果考生心仪的专业是三海一核(海运、海防、海洋、核技术),你上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上不了西北工业大学,那么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成绩好的与成绩一般的,也要区别对待。
(作者:洪成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也是大多数考生心仪的城市。
千万不要有西部恐惧症,一听说大学在西部,立马望风而逃。作者:洪成文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6/22 9:24:5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洪成文:报志愿,选城市还是选大学 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大城市发展,如果要去大城市发展,前提是要去大城市读书。
因此填报志愿时,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看心仪的大学在哪座城市。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全国性招生的大学,相比只招收本地生源的大学,拥有更丰富的文化多元性,也可以弥补这个短板。
如果在大城市就读,读书期间,主动接触社会、努力创业,发挥自己的特长,毕业后,也有不错的发展。按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学,权力距离文化指数较高的地区,可以去权力距离指数较低的地区,不确定性文化指数较高的地区,可以去不确定性指数较低的地区。第二,到艰苦的地方去,为励志而选择。当考生成绩不很理想,但还想在未来冲一冲、搏一搏,只要保留着足够劲头,四年时间,重振精神,足够重启人生,找回自信。
一流大学,老师多、水平高,教育的福泽,自然就多。对于高考成绩一般的考生,只能考取普通大学,则应优选城市。
如牛津剑桥不在超一流城市,耶鲁、普林斯顿也都在小城镇。所谓励志,就是本次高考并没有发挥很好,自己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把未来的四年当作四个高三,从不服输,到反败为胜。
同样,虽然不在北京和上海,但学习经济学,可以选择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虽然这两所大学都不在超一流城市内最后,未入围者的后期发展大概率会深受影响。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评选很可能会给博士后人员贴上学术标签,而国内科研评价的马太效应相当严重,错过了博士后阶段国家基金项目的博士后人员,很可能会遭遇一步踏空、步步踏空的困境。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以往不同,因此要给予博士后人员探索和试错的空间。从第69批获得项目资助人员所属的单位看,来自名气较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较多,客观上这些博士后平台和相关导师本身能够提供的科研经费就较为充裕,而那些缺乏经费资助的博士后却拿不到资助项目。这对他们的学术发展极为不利,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损失。
在替入围者高兴之余,笔者也在为未入围者担心,希望不要因为这一次的失利,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以及今后发展的可能。从资助学校看,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分列前四,同时也是拟资助超过100项的四所高校。
从资助学科看,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分列前四,同时也是仅有的四个拟资助人数超过200人的学科。博士后制度设置的宗旨是让一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以为每位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博士后人员提供必需的科研经费是必要条件。
然而,博士后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学者出科研成果的起步阶段,不能因为所属平台和导师名气的大小而影响基本的学术公平。从获得资助人员的学科分布看,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分列前四,明眼人还是能看出这多少与SCI论文发表(引用和影响因子)有关。